魏书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帝纪·卷四

世祖纪上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杜贵嫔。天赐五年生于东 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泰常七年四月,封 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 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十有二月,追尊皇妣为密皇后,进司徒长孙嵩爵 为北平王,司空奚斤为宜城王,蓝田公长孙翰为平阳王,其余普增爵位各有差。于 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始光元年春正月丙寅,安定王弥薨。

夏四月甲辰,东巡,幸大宁。

秋七月,车驾还宫。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赭 阳子尉普文率轻骑讨之,虏乃退走。诏平阳王长孙翰等击蠕蠕别帅,破之,杀数千 人,获马万余匹。语在《蠕蠕传》。九月,大简舆徒,治兵于东郊,部分诸军五万 骑,将北讨。冬十有二月,遣平阳王长孙翰等讨蠕蠕。车驾次祚山。蠕蠕北遁,诸 军追之,大获而还。是年,刘义符为其臣徐羡之等所废杀,立义符弟义隆。

二年春正月己卯,车驾至自北伐,以其杂畜班赐将士各有差。二月,慕容渴悉 邻反于北平,攻破郡治,太守与守将击败之。三月丙辰,尊保母窦氏曰保太后。丁 巳,以北平王长孙嵩为太尉,平阳王长孙翰为司徒,宜城王奚斤为司空。庚申,营 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初造新字千余,诏曰: “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 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 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 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夏四月,诏龙骧将军步堆、谒者仆射胡觐使于刘义隆。五月,诏天下十家发大 牛一头,运粟塞上。秋九月,永安、安乐二殿成,丁卯,大飨以落之。

冬十月,治兵于西郊。癸卯,车驾北伐,平阳王长孙翰等绝漠追之。蠕蠕北走。 事具《蠕蠕传》。是年,赫连屈丐死,子昌僭立。

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乞伏炽磐 遣使朝贡,请讨赫连昌。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夏五月辛卯, 中山公元纂进爵为王,南安公元素复先爵常山王。六月,幸云中旧宫,谒陵庙;西 至五原,田于阴山;东至和兜山。

秋七月,筑马射台于长川,帝亲登台观走马;王公诸国君长驰射,中者赐金锦 缯絮各有差。

八月,车驾还宫。刘义隆遣使朝贡。帝以屈丐既死,诸子相攻,九月,遣司空 奚斤率义兵将军封礼、雍州刺史延普袭蒲坂,宋兵将军周几率洛州刺史于栗磾袭陕 城。

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十有一月 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壬午,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语在《昌传》。 至祚山,班所虏获以赐将士各有差。奚斤未至蒲坂,昌守将赫连乙升弃城西走。昌 弟助兴守长安,乙升复与助兴自长安西走安定。奚斤遂入蒲坂。十有二月,诏斤西 据长安。秦雍氐、羌皆叛昌诣斤降。武都氐王杨玄及沮渠蒙逊等皆遣使内附。

四年春正月乙酉,车驾至自西伐,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从人 在道多死,其能到都者才十六七。己亥,行幸幽州。赫连昌遣其弟平原公定率众二 万向长安。帝闻之,乃遣就阴山伐木,大造攻具。二月,车驾还宫。三月丙子,遣 高凉王礼镇长安。诏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丁丑,广平王连薨。

夏四月丁未,诏员外散骑常侍步堆、谒者仆射胡觐等使于刘义隆。是月,治兵 讲武,分诸军,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三万骑为前驱,常山王素、 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步 兵三万部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精骑三千为前候。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 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帝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戊戌,至于黑水,帝亲祈天告祖宗之灵而誓众焉。六月甲辰,昌引众出城,大破之。 事在《昌传》。昌将麾下数百骑西南走,奔上邽。诸军乘胜追至城北,死者万余人, 临阵杀昌弟河南公满及其兄子蒙逊。会日暮,昌尚书仆射问至拔城,夜将昌母出走。 乙巳,车驾入城,虏昌君弟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府库珍宝车旗器物 不可胜计,擒昌尚书王买、薛超等及司马德宗将毛分之、秦雍人士数千人,获马 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以昌宫人及生口、金银、珍玩、布帛班赍将士各有差。 昌弟平原公定拒司空奚斤于长安城,娥清率骑五千讨之,西走上邽。辛酉,班师, 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

秋七月己卯,筑坛于祚岭,戏马驰射,赐射中者金锦缯絮各有差。蠕蠕寇云中, 闻破赫连昌,惧而还走。八月壬子,车驾至自西伐,饮至策勋,告于宗庙,班军实 以赐留台百僚,各有差。九月丁酉,安定民举城归降。冬十有一月,以氐王杨玄为 都督荆梁益宁四州诸军事、假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南秦王。十有二月,行幸中 山,守宰贪污免者十数人。癸卯,车驾还宫。复所过田租之半。

神元年春正月,以天下守令多行非法,精选忠良悉代之。辛未,京兆王黎薨。 二月,改元。赫连昌退屯平凉。司空奚斤进军安定。将军丘堆为昌所败,监军侍御 史安颉出战,擒昌。昌余众立昌弟定为王,走还平凉。三月癸酉,诏侍中古弼迎赫 连昌。辛巳,弼等以昌至于京师。司空奚斤追定于平凉马髦岭,为定所擒。丘堆先 守辎重在安定,闻斤败,弃甲东走蒲坂。帝闻大怒,诏安颉斩堆。

夏四月,赫连定遣使朝贡,帝诏谕之。壬子,西巡。戊午,田于河西。大赦天 下。南秦王扬玄遣使朝贡。六月丁酉,并州胡酋卜田谋反伏诛,余众不安。诏淮南 公王倍斤镇虑虒,抚慰之。甲寅,行幸长川。

秋七月,车驾还宫。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 蠕蠕大檀遣子将万余骑入塞。事具《蠕蠕传》。上郡休屠胡酋金崖率部内属。九月, 车驾还宫。上洛巴渠泉午触等万余家内附。

冬十月甲辰,北巡。壬子,田于牛川。刘义隆淮北镇将王仲德遣步骑二千余入 寇济阳、陈留。是月,车驾还宫。闰月辛巳,义隆又遣将王玄谟、兗州刺史竺灵秀 步骑二千人寇荥阳,将袭虎牢。豫州遣军逆击,走之。上郡屠各隗诘归率万余家内 属。定州丁零鲜于台阳、翟乔等二千余家叛入西山,劫掠郡县。州军讨之,失利。 诏镇南将军、寿光侯叔孙建击之。十有一月,行幸河西,大校猎。十有二月甲申, 车驾还宫。是岁,皇子晃生。乞伏炽磐死,子暮末僭立。沮渠蒙逊遣使朝贡。

二年春正月,赫连定弟酒泉公俊自平凉来奔。丁零鲜于台阳等归罪,诏赦之。 二月,上党李禹聚众杀太守,自称无上王,署置将帅。河内守将击破之。禹亡走入 山,为人执送,斩之。

夏四月,治兵于南郊。刘义隆遣使朝贡。庚寅,车驾北伐,以太尉、北平王长 孙嵩,卫尉、广陵公楼伏连留守京师,从东道与长孙翰等期会于贼庭。五月丁未, 次于沙漠。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事具 《蠕蠕传》。是月,赫连定来侵统万,东至侯尼城而还。

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赐王公将士各有差。八月,帝以东 部高车屯巳尼陂,诏左仆射安原率骑万余讨之。事具《蠕蠕传》。

冬十月,振旅凯旋于京师,告于宗庙。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 阴山,竟三千里。诏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镇抚 之。十有一月,西巡狩,田于河西,至祚山而还。三年春正月庚子,车驾还宫。壬 寅,大赦天下。癸卯,行幸广宁,临温泉,作《温泉之歌》。二月丁卯,司徒、平 阳王长孙翰薨。戊辰,车驾还宫。三月壬寅,进会稽公赫连昌为秦王。癸卯,云中、 河西敕勒千余家叛。尚书令刘洁追灭之。帝闻刘义隆将寇边,乃诏冀、定、相三州 造船三千艘,简幽州以南戍兵集于河上以备之。

夏四月甲子,行幸云中。敕勒万余落叛走。诏尚书封铁追讨灭之。五月戊戌, 诏曰:“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近遣尚 书封铁翦除亡命,其所部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今皆追赠爵号;或有蹈锋履 难以自效者,以功次进位;或有故违军法私离幢校者,以军法行戮。夫有功蒙赏, 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自今以后,不善者可以自改。其宣敕内外,咸使 闻知。”六月,诏平南大将军、假丹阳王太毗屯于河上,以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 琅邪王,屯颍川。

秋七月己亥,诏曰:“昔太祖拨乱,制度草创;太宗因循,未遑改作,军国官 属,至乃阙然。今诸征镇将军、王公仗节边远者,听开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员。” 庚子,诏大鸿胪卿杜超假节、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行征南大将军、太宰,进爵 为王,镇鄴,为诸军节度。八月,清河群盗杀太守。刘义隆将到彦之,自清水入河, 溯流西行。帝以河南兵少,诏摄四镇。乃治兵,将西讨。丙寅,到彦之遣将渡河攻 冶坂,冠军将军安颉督诸军击破之,斩首五千余级,投水死者甚众。甲戌,行幸南 宫,猎于南山。戊寅,诏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屯于河上。九月己丑,赫连定遣弟谓 以代寇鄜城,平西将军、始平公隗归等率诸军讨之,擒贼将王卑,杀万余人,谓以 代遁走。癸卯,立密皇太后庙于鄴。甲辰,行幸统万,遂征平凉。

冬十月庚申,到彦之、王仲德沿河置守,还保东平。乙亥,冠军将军安颉济河, 攻洛阳。丙子,拔之,擒义隆将二十人,斩首五千级。时河北诸军会于七女津,彦 之恐军南度,遣将王蟠龙溯流欲盗官船,征南大将军杜超等击破,斩之。辛巳,安 颉平虎牢,义隆司州刺史尹冲坠城死。十有一月乙酉,车驾至平凉。先是,赫连定 将数万人东御于鄜城,留其弟上谷公社于、广阳公度洛孤城守。帝至平凉,登北原, 使赫连昌招谕之,社于不降。诏安西将军古弼等击安定,攻平凉。定闻之,弃鄜城, 入于安定,自率步骑三万从鹑觚原将救平凉,与弼相遇。弼击之,杀数千人,乃还 走。诏诸军四面围之。甲午,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济河。到彦之、王仲 德从清入济,东走青州。义隆兗州刺史竺灵秀弃顺昌,南奔湖陆。丁酉,定乏水, 引众下原,诏武卫将军皇眷击之,定众大溃,死者万余人。定中重创,单骑遁走。 获定弟丹阳公乌视拔、武陵公秃骨及公侯百余人。是日,诸将乘胜进军,遂取安定。 定从兄东平公乙升弃城奔长安,劫掠数千家,西奔上邽。戊戌,叔孙建大破竺灵秀 于湖陆,杀获五千余人。己亥,帝幸安定,获乞伏炽磐质子及定车旗,簿其生口、 财畜,班赐将士各有差。庚子,帝自安定还临平凉,遂掘堑围守之。行幸纽城,安 慰初附,赦秦雍之民,赐复七年。定陇西守及将士数千人来降。辛丑,冠军将军安 颉率诸军攻滑台。琅邪王司马楚之破刘义隆将于长社。沮渠蒙逊遣使朝贡。壬寅, 封寿光侯叔孙建为丹阳王。十有二月丁卯,定弟社于、度洛孤面缚出降,平凉平, 收其珍宝。定长安、临晋、武功守将皆奔走,关中平。壬申,车驾东还,留巴东公 延普等镇安定。是岁,冯跋死,弟文通僭立。

四年春正月壬午,车驾次于木根山,大飨群臣,赐布帛各有差。丙申,刘义隆 将檀道济、王仲德从清水救滑台,丹阳王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拒之,道济等不 敢进。是月,乞伏慕末为赫连定所灭。二月辛酉,安颉、司马楚之平滑台,擒义隆 将朱羒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癸酉,车驾还宫,饮至策勋,告于宗庙,赐留 台百官各有差,战士赐复十年。丁丑,行幸南宫。定州民饥,诏启仓以赈之。义隆 将檀道济、王仲德东走,诸将追之,至历城而还。三月庚戌,冠军将军安颉献义隆 俘万余人,甲兵三万。夏五月庚寅,行幸云中。六月,赫连定北袭沮渠蒙逊,为吐 谷浑慕璝所执。闰月乙未,蠕蠕国遣使朝献。诏散骑侍郎周绍使于刘义隆。

秋七月己酉,行幸河西,起承华宫。八月乙酉,沮渠蒙逊遣子安周入侍。吐谷 浑慕璝遣使奉表,请送赫连定。己丑,以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九月癸丑,车驾 还宫。庚申,加太尉长孙嵩柱国大将军,特进左光禄大夫崔浩为司徒,征西大将军 长孙道生为司空。癸亥,诏兼太常李顺持节拜河西王沮渠蒙逊为假节、加侍中、都 督凉州及西域羌戎诸军事、行征西大将军、太傅、凉州牧、凉王。壬申,诏曰: “顷逆命纵逸,方夏未宁,戎车屡驾,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马无为,方将偃 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废职,举逸民,拔起幽穷,延登俊乂。昧旦思求,想遇师 辅,虽殷宗之梦板筑,罔以加也。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 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 用。《诗》不云乎:‘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邕熙之 美。《易》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如玄之比,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 尽敕州郡以礼发遣。”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

冬十月戊寅,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行幸漠南。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库 若于,率其部数万骑,驱鹿数百万,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赐从者,勒石漠南, 以记功德。宜城王奚斤,坐事降爵为公。十二月丁丑,车驾还宫。

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尊保太后为皇太后,立皇后赫连氏,立皇子晃为皇太子, 谒于太庙,大赦,改年。己巳,诏曰:“朕以眇身,获奉宗庙,思阐洪基,廓清九 服。遭值季运,天下分崩。是用屡征,罔或宁息,自始光至今,九年之间,戎车十 举。群帅文武,荷戈被甲,栉风沐雨,蹈履锋刃,与朕均劳。赖神祗之助,将士宣 力,用能摧折强竖,克翦大憝。兵不极武,而二寇俱灭;师不违律,而遐方以宁。 加以时气和洽,嘉瑞并降,遍于郡国,不可胜纪。岂朕一人,独应此祐,斯亦群后 协同之所致也。公卿因兹,稽诸天人之会,请建副贰。夫庆赏之行,所以褒崇勋旧, 旌显贤能,以永无疆之休。其王公将军以下,普增爵秩,启国承家,修废官,举俊 逸,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群司当深思效绩,直 道正身,立功立事,无或懈怠,称朕意焉。”二月丙子,行幸南宫。三月丁未,追 赠夫人贺氏为皇后。壬申,西秦王吐谷浑慕璝,送赫连定于京师。夏五月,大简舆 徒于南郊,将讨冯文通。刘义隆遣使朝贡。六月庚寅,车驾伐和龙。诏尚书左仆射 安原等屯于漠南,以备蠕蠕。辛卯,兼散骑常侍邓颍使于刘义隆。

秋七月己未,车驾至濡水。庚申,遣安东将军、宜城公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丁 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俱会和龙。帝至辽西,文通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献牛酒。 己巳,车驾至和龙,临其城。文通石城太守李崇、建德太守王融十余郡来降,发其 民三万人穿围堑以守之。是月,筑东宫。八月甲戌,文通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昌黎 公元丘与河间公元齐击破之,死者万余人。文通尚书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己卯, 车驾讨绍。辛巳,斩之。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文通带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抚军大 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虏获生口,班赐 将士各有差。九月乙卯,车驾西还。徒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 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

冬十月癸酉,车驾至濡水。吐谷浑慕璝遣使朝贡。十有一月乙巳,车驾至自伐 和龙。十有二月己丑,冯文通长乐公崇及其母弟朗、朗弟邈,以辽西内属。文通遣 将封羽围辽西。先是,辟召贤良,而州郡多逼遣之。诏曰:“朕除伪平暴,征讨累 年,思得英贤,缉熙治道,故诏州郡搜扬隐逸,进举贤俊。古之君子,养志衡门, 德成业就,才为世使。或雍容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栖栖遑遑,负鼎而自达。虽徇 尚不同,济时一也。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任其进退,何逼遣之有也!此刺史、守 宰宣扬失旨,岂复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守宰但宣朕 虚心求贤之意。既至,当时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咸使闻 知。”是年,秃发傉檀子保周弃沮渠蒙逊来奔,以保周为张掖公。

二年春正月乙卯,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督诸军救辽西。丙寅,以乐安王范为 假节、加侍中、都督秦雍泾梁益五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仪同三司,镇长安。二月 庚午,诏兼鸿胪卿李继,持节假冯崇车骑大将军、辽西王,承制听置尚书已下;赐 崇功臣爵秩各有差。征西将军金崖与安定镇将延普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构隙,举 兵攻普,不克,退保胡空谷,驱掠平民,据险自固。诏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 镇将陆俟讨获之。壬午,行幸河西。诏兼散骑常侍宋宣使于刘义隆。丙申,冯崇母 弟朗来朝。三月,司马德宗骠骑将军司马元显子天助来降。壬子,车驾还宫。夏五 月己亥,行幸山北。六月,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讨和 龙。将军楼勃别将五千骑围凡城,交通守将封羽以城降,收其民三千余家。辛巳, 诏乐安王范发秦、雍兵一万人,筑小城于长安城内。秋八月,辽西王冯崇上表,求 说降其父,帝不听。九月,刘义隆遣使朝贡,奉驯象一。戊午,诏兼大鸿胪卿崔赜 持节拜征虏将军杨难当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南秦王。

冬十月,南秦王杨难当率众围汉中。十有一月甲寅,车驾自山北还宫。十有二 月己巳,大赦天下。辛未,幸阴山之北。陇西休屠王弘祖率众内属。金崖既死,部 人立崖从弟当川领其众。诏兼散骑常侍卢玄使于刘义隆。是岁,沮渠蒙逊死,以其 子牧犍为车骑大将军,改封河西王。

三年春正月乙未,车驾次于女水,大飨群臣,班赐各有差。戊戌,冯文通遣其 给事黄门侍郎伊臣乞和,帝不许。丙辰,金当川反。杨难当克汉中,送雍州流民七 千家于长安。二月丁卯,蠕蠕吴提奉其妹,并遣其异母兄秃鹿傀及左右数百人朝贡, 献马二千匹。戊寅,诏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蠕蠕 陆梁于漠北,铁弗肆虐于三秦。是以旰食忘寝,抵掌扼腕,期在扫清逋残,宁济万 宇。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 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或有寒穷不能自赡者,朕甚愍焉。今四方顺轨,兵革 渐宁,宜宽徭赋,与民休息。其令州郡县隐括贫富,以为三级,其富者租赋如常, 中者复二年,下穷者复三年。刺史守宰当务尽平当,不得阿容以罔政治。明相宣约, 咸使闻知。”辛卯,车驾还宫。

三月甲寅,行幸河西。闰月甲戌,秦王赫连昌叛走。丙子,河西候将格杀之。 验其谋反,群弟皆伏诛。己卯,车驾还宫。彭城公元粟进爵为王。辛巳,冯文通遣 尚书高颙上表称蕃,诏征其侍子。戊子,金当川率其众围西川侯彭文晖于阴密。

夏四月乙未,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素讨当川。丁未,行幸河西。壬戌,获当川, 斩之于长安以徇。六月甲辰,车驾还宫。辛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司空、汝 阴公长孙道生,侍中古弼,督诸军讨和龙。芟其禾稼,徙民而还。

秋七月辛巳,东宫成,备置屯卫,三分西宫之一。壬午,行幸美稷,遂至隰城。 命诸军讨山胡白龙于西河。九月戊子,克之,斩白龙及其将帅,屠其城。

冬十月癸巳,蠕蠕国遣使朝贡。甲午,破白龙余党于五原。诏山胡为白龙所逼 及归降者,听为平民。诸与白龙同恶,斩数千人,虏其妻子,班赐将士各有差。十 有一月,车驾还宫。十有二月甲辰,行幸云中。

太延元年春正月壬午,降死刑已下各一等。癸未,出太祖、太宗宫人,令得嫁。 甲申,大赦,改年。二月庚子,蠕蠕、焉耆、车师诸国各遣使朝献。诏长安及平凉 民徙在京师,其孤老不能自存者,听还乡里。丁未,车驾还宫。三月癸亥,冯文通 遣大将渴烛通朝献,辞以子疾。夏五月庚申,进宜都公穆寿为宜都王,汝阴公长孙 道生为上党王,宜城公奚斤为恆农王,广陵公楼伏连为广陵王,本官各如故。遣使 者二十辈使西域。甲戌,行幸云中。

六月甲午,诏曰:“顷者寇逆消除,方表渐晏,思崇政化,敷洪治道,是以屡 诏有司,班宣思惠,绥理百揆。群公卿士,师尹牧守,或未尽导扬之美,致令阴阳 失序,和气不平,去春小旱,东作不茂。忧勤克己,祈请灵祗,上下咸秩。岂朕精 诚有感,何报应之速,云雨震洒,流泽沾渥。有鄙妇人持方寸玉印,诣潞县侯孙家, 既而亡去,莫知所在。玉色鲜白,光照内映。印有三字,为龙鸟之形,要妙奇巧, 不类人迹,文曰‘旱疫平’。推寻其理,盖神灵之报应也。朕用嘉焉。比者已来, 祯瑞仍臻:所在甘露流液,降于殿内;嘉瓜合蒂,生于中山;野木连理,殖于魏郡; 在先后载诞之乡,白燕集于盛乐旧都,玄鸟随之,盖有千数;嘉禾频岁合秀于恆农; 白雉、白兔并见于勃海,白雉三只又集于平阳太祖之庙。天降嘉贶,将何德以酬之? 所以内省惊震,欣惧交怀。其令天下大酺五日,礼报百神;守宰祭界内名山大川, 上答天意,以求福禄。”丙午,高丽、鄯善国并遣使朝献。戊申,诏骠骑大将军、 乐平王丕等五将率骑四万东伐文通。

秋七月,田于棝杨。己卯,丕等至于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八月丙戌,遂 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献。九月甲戌,车驾还宫。

冬十月癸卯,尚书左仆射安原谋反伏诛。甲辰,行幸定州,次于新城宫。十有 一月乙丑,行幸冀州。己巳,校猎于广川。丙子,行幸鄴,祀密太后庙。诸所过, 对问高年,褒礼贤俊。十有二月甲申,诏曰:“操持六柄,王者所以统摄;平政理 讼,公卿之所司存;劝农平赋,宰民之所专急;尽力三时,黔首之所克济。各修其 分,谓之有序;今更不然,何以为治?越职侵局,有紊纲纪;上无定令,民知何从? 自今以后,亡匿避难,羁旅他乡,皆当归还旧居,不问前罪。民相杀害,牧守依法 平决,不听私辄报复,敢有报者,诛及宗族;邻伍相助,与同罪。州郡县不得妄遣 吏卒,烦扰民庶。若有发调,县宰集卿邑三老计赀定课,裒多益寡,九品混通,不 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太守覆检能否,核其殿最,列言属州。刺史明考优劣,抑 退奸吏,升进贞良,岁尽举课上台。特守荷治民之行,当宣扬恩化,奉顺宪典,与 国同忧。直道正身,肃居官次,不亦善乎?”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

二年春正月甲寅,车驾还宫。二月戊子,冯文通遣使朝贡,求送侍子,帝不许。 壬辰,遣使者十余辈诣高丽、东夷诸国,诏谕之。三月丙辰,刘义隆遣使朝贡。辛 未,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率精骑一万讨冯文通,平州刺史元婴又率辽西 将军会之。文通迫急,求救于高丽,高丽使其大将葛蔓卢以步骑二万人迎文通。甲 戌,以阙镇虎牢。

夏四月甲申,皇子小兒、苗兒并薨。五月乙卯,冯文通奔高丽。戊午,诏散骑 常侍封拨使高丽,征送文通。丁卯,行幸河西。赫连定之西也,杨难当窃据上邽。 秋七月庚戌,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河西、高平诸军讨之。诏散骑侍郎、广 平子游雅等使于刘义隆。八月丁亥,遣使六辈使西域。帝校猎于河西。诏广平公张 黎发定州七郡一万二千人,通莎泉道。甲辰,高车国遣使朝献。九月庚戌,骠骑大 将军、乐平王丕等至略阳,难当奉诏摄上邽守。高丽不送文通,遣使奉表,称当与 文通俱奉王化。帝以高丽违诏,议将击之,纳乐平王丕计而止。冬十有一月己酉, 行幸棝杨,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闰月壬子,车驾还宫。乙丑,颍川王提改封 武昌王。河西王沮渠牧犍,遣使朝贡。是岁,吐谷浑慕璝死。

三年春正月癸未,征东大将军、中山王纂薨。戊子,太尉、北平王长孙嵩薨。 乙巳,镇南大将军、丹阳王叔孙建薨。二月乙卯,行幸幽州,存恤孤老,问民疾苦; 还幸上谷,遂至代。所过复田租之半。高丽、契丹国并遣使朝献。三月丁丑,以南 平王浑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镇和龙。己卯,舆驾还宫。癸巳,龟兹、悦般、 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陀、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丁酉,刘义隆遣 使朝贡。夏五月己丑,诏曰:“方今寇逆消殄,天下渐晏。比年以来,屡诏有司, 班宣惠政,与民宁息。而内外群官及牧守令长,不能忧勤所司,纠察非法,废公带 私,更相隐置,浊货为官,政存苟且。夫法之不用,自上犯之,其令天下吏民,得 举告守令不如法者。”丙申,行幸云中。

秋七月戊子,使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讨山胡白龙 余党于西河,灭之。八月甲辰,行幸河西。九月甲申,车驾还宫。丁酉,遣使者拜 西秦王慕璝弟慕利延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西平王。

冬十月癸卯,行幸云中。十有一月壬申,车驾还宫。甲申,破洛那、者舌国各 遣使朝献,奉汗血马。是岁,河西王沮渠牧犍世子封坛来朝。

四年春三月庚辰,鄯善王弟素延耆来朝。癸未,罢沙门年五十已下。江阳王根 薨。是月,高丽杀冯文通。夏五月戊寅,大赦天下。丙申,行幸五原。

秋七月壬午,车驾北伐。事具《蠕蠕传》。

冬十月乙丑,大飨六军。十二月丁巳,车驾至自北伐。上洛巴泉蕇等相率内附。 诏兼散骑常侍高雅使刘义隆。

五年春正月庚寅,行幸定州。三月丁卯,诏卫大将军、乐安王范遣雍州刺史葛 那取上洛。刘义隆上洛太守镡生长弃郡走。辛未,车驾还宫。庚寅,以故南秦王世 子杨保宗为征南大将军、秦州牧、武都王,镇上邽。

夏四月丁酉,鄯善、龟兹、疏勒、焉耆诸国遣使朝献。五月丁丑,治兵于西郊。 癸未,遮逸国献汗血马。六月甲辰,车驾西讨沮渠牧犍,侍中、宜都王穆寿辅皇太 子决留台事;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大将军、建宁王崇二万人屯漠南,以备蠕 蠕。

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壬午,留辎重,分部 诸军: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钜鹿公刘洁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 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督平凉、鄜城诸军为后继。 八月甲午,永昌王健获牧犍牛马畜产二十余万。牧犍遣弟董来率万余人拒战于城南, 望尘退走。丙申,车驾至姑臧,牧犍兄子祖逾城来降,乃分军围之。九月丙戌,牧 犍兄子万年率麾下来降。是日,牧犍与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军门,帝解其缚,侍以 籓臣之礼,收其城内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称计。进张掖公秃发保周爵为王, 与龙骧将军穆罴、安远将军源贺分略诸郡,杂人降者亦数十万。牧犍弟张掖太守宜 得,烧仓库,西奔酒泉。乐都太守安周南奔吐谷浑。遣镇南将军奚眷讨张掖,遂至 酒泉,牧犍弟酒泉太守无讳及宜得复奔晋昌。使弋阳公元洁守酒泉。镇北将军封沓 讨乐都,掠数千家而还。班赐将士各有差。戊子,蠕蠕犯塞,遂至七介山,京师大 骇。皇太子命上党王长孙道生等拒之。事具《蠕蠕传》。

冬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徒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留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 征西大将军贺多罗镇凉州。癸亥,遣张掖王秃发保周谕诸部鲜卑,保周因率诸部叛 于张掖。十有一月乙巳,刘义隆遣使朝献,并献驯象一。是月,高丽及粟特、渴槃 陀、破洛那、悉居半诸国各遣使朝献。十有二月壬午,车驾至自西伐,饮至策勋, 告于宗庙。杨难当寇上邽,镇将元勿头击走之。是岁,鄯善、龟兹、疏勒、焉耆、 高丽、粟特、渴槃陀、破洛那、悉居半等国并遣使朝贡。

世祖纪下 宗纪

太平真君元年春正月己酉,沮渠无讳围酒泉。辛亥,分遣侍臣巡行州郡,观察 风俗,问民疾苦。壬子,无讳诱执弋阳公元洁。二月己巳,诏假通直常侍邢颖使于 刘义隆。发长安五千人浚昆明池。三月,酒泉陷。

夏四月庚辰,无讳寇张掖,秃发保周屯于删丹。丙戌,诏抚军大将军、永昌王 健等督诸军讨保周。五月辛卯,行幸北部。乙巳,无讳复围张掖,不克,退还。丙 辰,车驾还宫。六月丁丑,皇孙浚生,大赦,改年。

秋七月,行幸阴山。己丑,永昌王健至番禾,破保周。周遁走。丙申,皇太后 窦氏崩于行宫。癸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八月甲申,无讳降,送弋阳公元洁及 诸将士。九月壬寅,车驾还宫。冬十有一月丁亥,行幸山北。十二月,车驾还宫。 是岁,州镇十五民饥,开仓赈恤。以河南王曜子羯兒为河间王,后改封略阳王。

二年春正月癸卯,拜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甲辰,行幸温 泉。二月壬戌,车驾还宫。三月辛卯,葬惠太后于崞山。庚戌,新兴王俊、略阳王 羯兒有罪,并黜为公。辛亥,封蠕蠕郁久闾乞列归为朔方王,沮渠万年为张掖王。

夏四月丁巳,刘义隆遣使朝贡。庚辰,诏镇南将军、南阳公奚眷征酒泉。五月 辛卯,行幸山北。秋八月辛亥,诏散骑侍郎张伟等使刘义隆。行幸河西。九月戊戌, 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薨。冬十有一月庚子,镇南将军奚眷平酒泉,获沮渠天周、 臧嗟、屈德,男女四千口。十有二月甲戌,车驾还宫。丙子,刘义隆遣使朝贡。

三年春正月甲申,帝至道坛,亲受符箓,备法驾,旗帜尽青。语在《释老志》。 三月壬寅,北平王长孙颓有罪,削爵为侯。

夏四月,无讳走渡流沙,据鄯善。李皓孙宝据敦煌,遣使内附。五月,行幸阴 山之北。闰月,刘义隆龙骧将军裴方明、梁州刺史刘康祖寇南秦,南秦王杨难当败, 奔于上邽。六月丙戌,难当朝于行宫。先是,起殿于阴山之北,殿始成而难当至, 因名曰广德焉。

秋七月丙寅,诏安西将军、建兴公古弼督陇右诸军及殿中虎贲与武都王杨保宗 等从祁山南入,征西将军、淮阳公皮豹子与琅邪王司马楚之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 入,俱会仇池;郁林公司马文思为征南大将军,进爵谯王,督洛豫诸军事南趣襄阳; 征南将军、东安公刁雍东趣广陵,邀方明归路。

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罗为晋王,翰为秦王,谭为燕王,建为楚王,余为吴王。 十有二月辛巳,侍中、太保、襄城公卢鲁元薨。丁酉,车驾还宫。李宝遣使朝贡, 以宝为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封敦煌公。

四年春正月己巳,征西将军皮豹子等大破刘义隆将于乐乡,擒其将王奂之、王 长卿等。强玄明、辛伯奋弃下辨遁走,追斩之,尽虏其众。庚午,行幸中山。二月 丙子,车驾至于恆山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是月,克仇池。三月庚申,车驾还宫。 壬戌,乌洛侯国遣使朝贡。

夏四月,武都王杨保宗谋反,诸将擒送京师;诸氐、羌复推保宗弟文德为主, 围仇池。丁酉,大赦天下。己亥,行幸阴山。五月,将军古弼大破诸氐,解仇池围。 六月庚寅,诏曰:“朕承天子民,忧理万国,欲令百姓家给人足,兴于礼义。而牧 守令宰不能助朕宣扬恩德,勤恤民隐,至乃侵夺其产,加以残虐,非所以为治也。 今复民赀赋三年,其田租岁输如常。牧守之徒,各厉精为治,劝课农桑,不得妄有 征发;有司弹纠,勿有所纵。”癸巳,大阅于西郊。秋九月辛丑,行幸漠南。甲辰, 舍辎重,以轻骑袭蠕蠕,分军为四道。事具《蠕蠕传》。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 冬十一月,将军皮豹子等追破刘义隆将于浊水。甲子,车驾至于朔方。诏曰:“朕 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世。自经营天下,平暴除乱,扫清不顺,二十 年矣。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授子任贤,所以休息;优隆功臣,式图长久, 盖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诸朕功臣,勤劳日久,皆 当以爵归第,随时朝请,飨宴朕前,论道陈谟而已,不宜复烦以剧职。更举贤俊, 以备百官。主者明为科制,以称朕心。”十二月辛卯,车驾至自北伐。

五年春正月壬寅,皇太子始总百揆。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 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侍中、建兴公古弼,辅太子以决庶政。诸上书者皆称 臣,上疏仪与表同。戊申,诏曰:“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 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 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 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 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庚戌,诏曰:“自顷以来,军国多事,未宣文教, 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 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二月辛未,中山王辰等八将,以北伐后期,斩于都南。癸酉,骠骑大将军、乐平王 丕薨。庚辰,行幸庐阙。三月戊戌,大会于那南池。遣使者四辈使西域。甲辰,车 驾还宫。癸丑,诏征西大将军、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镇统万。

夏四月乙亥,侍中、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帐下所杀。五月丁酉,行幸阴山之北。 六月,北部民杀立义将军、衡阳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 余徙居冀、相、定三州为营户。西平王吐谷浑慕利延杀其兄子纬代。是月,纬代弟 叱力延等来奔,乞师。以叱力延为归义王。

秋七月癸卯,东雍州刺史沮渠秉谋叛伏诛。八月乙丑,田于河西。壬午,诏员 外散骑常侍高济使于刘义隆。晋王伏罗督高平、凉州诸军讨吐谷浑慕利延。九月, 帝自河西至马邑,观于崞川。己亥,车驾还宫。丁未,行幸漠南。

冬十月癸未,晋王伏罗大破慕利延,慕利延走奔白兰。慕利延从弟伏念、长史 鵴鸠梨、部大崇娥等率其部一万三千落内附。十一月,刘义隆遣使朝贡。十二月, 粟特国遣使朝贡。丙戌,车驾还宫。

六年春正月辛亥,车驾行幸定州,引见长老,存问之。诏兼员外散骑常侍宋愔 使刘义隆。二月,遂西幸上党,观连理树于泫氏。西至吐京,讨徙叛胡,出配郡县。 三月庚申,车驾还宫。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是月,酒泉公郝温反于 杏城,杀守将王幡。县吏盖鲜率宗族讨温。温弃城走,自杀,家属伏诛。

夏四月庚戌,征西大将军、高凉王那等讨吐谷浑慕利延于阴平白兰。诏秦州刺 史、天水公封敕文击慕利延兄子什归于桴罕,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 以西兵袭鄯善。六月壬辰,车驾北巡。什归闻军将至,弃城夜遁。秋八月丁亥,封 敕文入桴罕,分徙千家还上邽。壬辰,度归以轻骑至鄯善,执其王真达以诣京师。 帝大悦,厚待之。车驾幸阴山之北,次于广德宫。诏发天下兵,三分取一,各当戒 严,以须后命。徙诸种杂人五千余家于北边。令民北徙畜牧至广漠,以饵蠕蠕。壬 寅,高凉王那军到曼头城,慕利延驱其部落西渡流沙,那急追。故西秦王慕璝世子 被囊逆军拒战,那击破之。被囊轻骑遁走,中山公杜丰精骑追之,度三危,至雪山, 生擒被囊、什归及炽磐子成龙,送于京师。慕利延遂西入于阗国。

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冬十月戊子,长安镇副将元纥率众讨之,为 吴所杀。吴党遂盛,民皆渡渭奔南山。于是诏发高平敕勒骑赴长安,诏将军叔孙拔 乘传领摄并、秦、雍兵屯渭北。十有一月,高凉王那振旅还京师。己未,遣那及殿 中尚书、安定公韩茂率骑屯相州之阳平郡,发冀州民造浮桥于确磝津。盖吴遣其部 落帅白广平西掠新平,安定诸夷酋皆聚众应之,杀汧城守将。吴遂进军李闰堡,分 兵掠临晋巴东。将军章直与战,大败之,兵溺死于河者三万余人。吴又遣兵西掠至 长安,将军叔孙拔与战于渭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庚申,孙东王窦漏头薨。 河东蜀薛永宗聚党盗官马数千匹,驱三千余人入汾曲,西通盖吴,受其位号。秦州 刺史、金城公周鹿观率众讨之,不克而还。庚午,诏殿中尚书、扶风公元处真,尚 书、平阳公慕容嵩二万骑讨薛永宗;诏殿中尚书乙拔率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 寇提三将一万骑讨吴党白广平。盖吴自号天台王,署置百官。辛未,车驾还宫。选 六州兵勇猛者二万人,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领,为二道,各一万骑,南略淮泗 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癸未,车驾西巡。

七年春正月戊辰,车驾次东雍州。庚午,围薛永宗营垒。永宗出战,大败。六 军乘之,永宗众溃。永宗男女无少长赴汾水死。辛未,车驾南幸汾阴。庚辰,帝临 戏水。盖吴退走北地。

二月丙戌,幸长安,存问父老。丁亥,幸昆明池。丙申,幸盩厔,诛叛民耿青、 孙温二垒与盖吴通谋者。军次陈仓,诛散关氐害守将者。还幸雍城,田于岐山之阳。 北道诸军乙拔等大破盖吴于杏城,吴弃马遁走。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刘义隆将王章, 略金乡、方与,迁其民五千家于河北。高凉王那至济南东平陵,迁其民六千余家于 河北。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车驾旋轸, 幸洛水,分军诛李闰叛羌。是月,金城边冏、天水梁会反,据上邽东城。秦州刺史 封敕文击之,斩冏,众复推会为帅。

夏四月甲申,车驾至自长安。戊子,鄴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 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五月癸 亥,安丰公闾根率骑诣上邽,与敕文讨梁会。会走汉中。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 王,假署山民,众旋复振。于是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同讨之。六月甲 申,发定、冀、相三州兵二万人屯长安南山诸谷,以防越逸。丙戌,发司、幽、定、 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秋八月,盖吴为其下 人所杀,传首京师,永昌王仁平其遗烬。高凉王那破盖吴党白广平;生擒屠各路那 罗于安定,斩于京师。复略阳公羯兒王爵。

八年春正月,吐京胡阻险为盗。诏征东将军武昌王提、征南将军淮南王他讨之, 不下。山胡曹仆浑等渡河西,保山以自固,招引朔方诸胡。提等引军讨仆浑。二月 己卯,高凉王那等自安定讨平朔方胡,因与提等合军,共攻仆浑,斩之。其众赴险 死者以万数。癸未,行幸中山,颁赐从官文武各有差。高阳易县民不从官命,讨平 之,徙其余烬于北地。三月,河西王沮渠牧犍谋反,伏诛。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京 师。夏五月,车驾还宫。六月,西征诸将扶风公元处真等八将坐盗没军资,所在虏 掠,赃各千万计,并斩之。八月,卫大将军、乐安王范薨。

冬十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薨。十二月,鄯善、遮逸国并遣子朝献。 晋王伏罗薨。

九年春正月,刘义隆遣使朝贡。氐杨文德受义隆官号,守葭芦城,招诱武都、 阴平五部氐民。诏仇池镇将皮豹子讨之。文德弃城南走,擒其妻子僚属。义隆白水 太守郎启玄率众救文德,豹子逆击,大破之。启玄、文德走还汉中。宕昌羌酋梁瑾 慈遣使内附,并贡方物。二月癸卯,行幸定州。山东民饥,启仓赈之。罢塞围作。 遂西幸上党,诛潞叛民二千余家,徙西河离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师。诏于壶关东北大 王山累石为三封,又斩其北凤皇山南足以断之。三月,车驾还宫。夏五月甲戌,以 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镇鄯善,赋役其民,比之 郡县。六月辛酉,行幸广德宫。丁卯,悦般国遣使求与王师俱讨蠕蠕,帝许之。秋 八月,诏中外诸军戒严。九月乙酉,治兵于西郊。丙戌,上幸阴山。是月,成周公 万度归千里驿上,大破焉耆国,其王鸠尸卑那奔龟兹。

冬十月辛丑,恆农王奚斤薨。癸卯,以婚姻奢靡,丧葬过度,诏有司更为科限。 癸亥,大赦天下。十有二月,诏成周公万度归自焉耆西讨龟兹。皇太子朝于行宫, 遂从北讨。至于受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城内,留守而还。北平王长孙敦坐事降 爵为公。

十年春正月戊辰朔,帝在漠南,大飨百僚,班赐有差。甲戌,北伐。二月,蠕 蠕渠帅尔绵他拔等率其部落千余家来降,蠕蠕吐贺真恐惧远遁。事见《蠕蠕传》。 三月,遂搜于河西。庚寅,车驾还宫。夏五月庚寅,行幸阴山。

秋七月,浮图沙国遣使贡献。九月,阅武碛上,遂北伐。事具《蠕蠕传》。

冬十月庚子,皇太子及群官奉迎于行宫。壬午,大飨,班赐所获及布帛各有差。 十有一月,龟兹、疏勒、破洛那、员阔诸国各遣使朝献。十有二月戊申,车驾至自 北伐。己酉,以平昌公元托真为中山王。

十一年春正月乙酉,行幸洛阳,所过郡国,皆亲对高年,存恤孤寡。以高凉王 那为仪同三司。二月甲午,大搜于梁川。皇子真薨。是月,大治宫室,皇太子居于 北宫。车驾遂征悬瓠,益遣使者安慰境外之民,其不服者诛之。永昌王仁大破刘义 隆将刘坦之、程天祚于汝东,斩坦之,擒天祚。

夏四月癸卯,舆驾还宫,赐从者及留台郎吏已上生口各有差。六月己亥,诛司 徒崔浩。辛丑,北巡阴山。

秋七月,义隆遣其辅国将军萧斌之率众六万寇济州。刺史王买得弃州走,斌之 遂入城,仍使宁朔将军王玄谟西攻滑台。诏枋头镇将、平南将军、南康公杜道俊助 守兗州。八月癸亥,田于河西。癸未,治兵于西郊。九月辛卯,舆驾南伐。癸巳, 皇太子北伐,屯于漠南。吴王余留守京都。庚子,曲赦定冀相三州死罪已下。发州 郡兵五万分给诸军。

冬十月癸亥,车驾止枋头。诏殿中尚书长孙真率骑五千自石济渡,备玄谟遁走。 乙丑,车驾济河。玄谟大惧,弃军而走。众各溃散,追蹑斩首万余级。器械山积。 帝遂至东平。萧斌之弃济州,退保历城。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 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 车驾自中道,十有一月辛卯,至于邹山。刘义隆鲁郡太守崔邪利率属城降。使使者 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于彭城,遂趋盱眙。頞盾国献师子一。十有二月丁卯,车 驾至淮。诏刈雚苇,泛筏数万而济。义隆盱眙守将臧质闭门拒守。将军胡崇之等率 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是月,永昌王 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义隆将 刘康祖,斩之,并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癸未,车驾临江。起行宫 于瓜步山。永昌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 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甲申,义隆使献百牢,贡其方物,又 请进女于皇孙以求和好。帝以师婚非礼,许和而不许婚,使散骑侍郎夏侯野报之。 诏皇孙为书致马通问焉。

正平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会群臣于江上,班赏各有差,文武受爵者二百余人。 丁亥,舆驾北旋。是月,破洛那、罽宾、迷密诸国各遣使朝献。二月戊寅,车驾济 河。癸未,次于鲁口。皇太子朝于行宫。三月己亥,车驾至自南伐,饮至策勋,告 于宗庙。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赐留台文武所获军资生口各有差。夏五月壬寅, 大赦。六月壬戌,改年。车师国王遣子入侍。诏曰:“夫刑网太密,犯者更众,朕 甚愍之。有司其案律令,务求厥中。自余有不便于民者,依比增损。”诏太子少傅 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略阳王羯兒,仪同三司、高凉王那有罪赐死。 戊辰,皇太子薨。壬申,葬景穆太子于金陵。

秋七月丁亥,行幸阴山。省诸曹吏员三分之一。九月癸巳,车驾还宫。

冬十月庚申,行幸阴山。刘义隆遣使朝贡。诏殿中将军郎法祐使于义隆。己巳,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薨。十有二月丁丑,车驾还宫。封皇孙浚为高阳王。寻以皇 孙世嫡,不宜在蕃,乃止。封秦王翰为东平王,燕王谭为临淮王,楚王建为广阳王, 吴王余为南安王。

二年春正月庚辰朔,南来降民五千余家于中山谋叛,州军讨平之。冀州刺史、 张掖王沮渠万年与降民通谋,赐死。

三月甲寅,帝崩于永安宫,时年四十五。秘不发丧。中常侍宗爱矫皇后令,杀 东平王翰,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大赦,改元为永平,尊皇后赫连氏为皇太后。三 月辛卯,上尊谥曰太武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夏六月,刘义隆将檀和之 寇济州,梁坦及鲁安生军于京索,庞萌、薛安都寇弘农。

秋七月,征南将军、安定公韩元兴讨之。和之退,梁坦、安生亦走。八月,冠 军将军封礼率骑二千从浢津南渡赴弘农。九月,司空、高平公兒乌干屯潼关,平南 将军、昌黎公元辽屯河内。

冬十月丙午朔,余为宗爱所贼。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迎立皇孙,是为 高宗焉。

帝生不逮密太后,及有所识,言则悲恸,哀感傍人,太宗闻而嘉叹。暨太宗不 豫,衣不释带。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 仪、贵人,衣无兼彩。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又陈萧何 壮丽之说。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 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每以财者 军国之本,无所轻费,至赏赐,皆是死事勋绩之家,亲戚爱宠未曾横有所及。临敌 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 前。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性又知人,拔士于 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贼,罪者 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故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人无以措其奸隐。然果于诛戮,后 多悔之。司徒崔浩既死之后,帝北伐,时宣城公李孝伯疾笃,传者以为卒也。帝闻 而悼之,谓左右曰:“李宣城可惜。”又曰:“朕向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 哀。”褒贬雅意,皆此类也。

恭宗景穆皇帝讳晃,太武皇帝之长子也,母贺夫人。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立 为皇太子,时年五岁。明慧强识,闻则不忘。及长,好读经史,皆通大义。世祖甚 奇之。世祖东征和龙,诏恭宗录尚书事;西征凉州,诏恭宗监国。初,世祖之伐河 西也,李顺等咸言姑臧无水草,不可行师。恭宗有疑色。及车驾至姑臧,乃诏恭宗 曰:“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流入泽中,其间乃无燥地。 泽草茂盛,可供大军数年。人之多言,亦可恶也。故有此敕,以释汝疑。”恭宗谓 宫臣曰:“为人臣不实若此,岂是忠乎!吾初闻有疑,但帝决行耳。几误人大事, 言者复何面见帝也。”真君四年,恭宗从世祖讨蠕蠕,至鹿浑谷,与贼相遇,虏惶 怖,部落扰乱。恭宗言于世祖曰:“今大军卒至,宜速进击,奄其不备,破之必矣。” 尚书令刘洁固谏,以为尘盛贼多,出至平地,恐为所围,须军大集,然后击之可也。 恭宗谓洁曰:“此尘之盛,由贼恇扰,军人乱故,何有营上而有此尘?”世祖疑之, 遂不急击,蠕蠕远遁。既而获虏候骑,世祖问之,对曰:“蠕蠕不觉官军卒至,上 下惶惧,引众北走,经六七日,知无追者,始乃徐行。”世祖深恨之。自是恭宗所 言军国大事,多见纳用,遂知万机。初,恭宗监国,曾令曰:“《周书》言:‘任 农以耕事,贡九谷;任圃以树事,贡草木;任工以余材,贡器物;任商以市事,贡 货贿;任牧以畜事,贡鸟兽;任嫔以女事,贡布帛;任衡以山事,贡其材;任虞以 泽事,贡其物。’其制有司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其有 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二亩,偿以私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小、老无牛家 种田七亩,小、老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 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又禁饮酒、杂戏、弃 本沽贩者。垦田大为增辟。

正平元年六月戊辰,薨于东宫,时年二十四。庚午,册曰:“呜呼!惟尔诞资 明睿,岐嶷夙成。正位少阳,克荷基构。宾于四门,百揆时叙;允厘庶绩,风雨不 迷。宜享无疆,隆我皇祚;如何不幸,奄焉殂殒!朕用悲恸于厥心!今使使持节兼 太尉张黎、兼司徒窦瑾奉策,即柩赐谥曰‘景穆’,以显昭令德。魂而有灵,其尚 嘉之。”高宗即位,追尊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史臣曰: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 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 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 至于初则东储不终,末乃衅成所忽。固本贻防,殆弗思乎?恭宗明德令闻,夙世殂 夭,其戾园之悼欤?

更新于:1个月前
3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作品

  • 汉书

    作品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汉书》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班固 · 著
  • 后汉书

    作品简介:《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范晔 · 著
  • 三国志

    作品简介:《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写“董昭等劝太祖都许”,提到了这样的细节,迁都许昌曹操并不是完全没有参与,这就是微词了。《三国志》行文简明。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地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世所称赞,也为我们如今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与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形成对比……

    陈寿 · 著
  • 晋书

    作品简介:《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晋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后汉书》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魏晋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

    房玄龄等 · 著
  • 宋书

    作品简介:《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有纪、传、志而无表,成书草率,叙事又多忌讳,但保存史料较多。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宋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宋书》列传名录有姓名者,凡二百三十余人。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时,竟有漏脱数页或全卷的。据北宋末年人晃说之所说;“沈约宋书一百卷,嘉祐末诏馆阁校讐,始列学官。尚多残脱骈舛,或杂以李延寿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读宋书)据前人的考订和我们整理过程中所考查到的,宋书卷四少帝纪有阙页,为后人所补。卷四十六除到彦之传阙而未补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书补足。卷六十二张敷传和卷五十九张畅传,补阙者没有通检全书,把南史张邵传后的张敷、张畅附传也一起钞录进去。这样就出现了宋书有两篇张敷传和两篇张畅传的情况。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悫王玄谟传,原卷也有阙失,由后人采南史等书补入。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于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在宋书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较可取的,如《宋书·律历志》收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著作。《宋书·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州郡志对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在每个州郡名下,都记载着户口数。这些户口数固然不尽准确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当时南方人口分布的一个大概轮廓。……

    沈约 · 著
  • 南齐书

    作品简介:《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皇族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萧子显还著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没有流传下来。《南齐书》同《宋书》一样,都宣扬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远,又都过分讲究华丽的辞藻,这是它们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繁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从《后汉纪》、《宋书》到《南齐书》对佛教宣传的不断升格,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佛教势力从魏晋到南朝不断发展,并取得国教地位的历史过程。佛教势力的扩展,真切反映了统治者自身的腐朽和没落。与《宋书》一样,《南齐书》中也存在着大量歪曲史实之处。萧子显是南齐宗室,他在为其祖父写的《高帝本纪》和为父亲萧嶷写的《豫章文献王传》中,都极力进行褒美虚夸,文中不惜使用上万字的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百般夸饰其功绩,而对篡权夺位之类丑行,则千方百计曲笔讳饰,淹没其迹。对于其他人物,书中也经常按当时的利害得失,决定对其的取舍与夺。史德的亏缺影响了《南齐书》的撰著质量。《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当然萧子显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历史和现实问题,还是有一些独到看法的,这在《南齐书》的论赞中有所反映。他对东昏侯萧宝卷推行暴政、恣意杀戮和奢侈淫欲,导致南齐政权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东昏侯本纪》的论赞中做了很好的总结:“史臣曰:‘……东昏侯亡德横流,道归拯乱,躬当剪戮,实启太平。……’赞曰:‘东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对于帝王之子从小养尊处优、脱离社会,造成孤陋寡闻、无德无能的严重后果,他也有很清楚的认识,并在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这些对于统治阶层应是有所教益的。……

    萧子显 · 著
  • 梁书

    作品简介:《梁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但它在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姚氏父子都是历经数朝的史学家,梁、陈以至隋、唐之际历史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化,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书中阐述出的人事对于历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使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梁书》中的《处士传》,全不同于《后汉书》的《逸民传》,传中所记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学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是通过齐、梁两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梁书》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这可能是受到许亨、许善心父子所撰《梁书·止足传》的启发而设立的。《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江苹传》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容传》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这些互相抵牾的记载,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梁书》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弊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南史》相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姚思廉、姚察 · 著
  • 陈书

    作品简介:《陈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从《陈书》中,我们只见到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陈书》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赶不上《梁书》,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学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陈朝时期各方面状况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说:陈朝的特点就是苟且偷安,它没有什么“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以为后世效仿的。这话说得大致是不错的。但是,《陈书》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有些还是有意义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巩、清朝的赵翼都认为;《陈书》在记述陈朝“其始之所以兴”“其终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陈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陈后主的“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方面,还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要注意到魏徵为《梁书》《陈书》所撰写的总论。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时,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而诸史总论都出于魏徵之手。《梁书》总论在卷六《帝纪》之末;《陈书》总论也在卷六《帝纪》之末,此外在卷七《皇后传》之末,他对陈后主、张贵妃等人腐朽生活还作了史实上的补充,间或也有议论。阅读魏徵写的总论,可以作为从宏观方面把握和分析梁、陈二代历史的参考。……

    姚思廉 · 著
  • 魏书

    作品简介:《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题材,是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中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此志乃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历史上有不少人批评《魏书》,仅刘知几《史通》一书,批评魏收及其《魏书》的地方,就有数十处之多。但历史上也是有人肯定它的。唐初,许多史家认为《魏书》“已为详备”;李延寿更是称赞它“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隋唐时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载而下,诸家尽亡,《魏书》独存,说明它是经得起历史的选择的。……

    魏收 · 著
  • 北齐书

    作品简介:《北齐书》是史类文学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史学家李百药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该作品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作品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五十余年史实,而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北齐书》是史类文学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北齐书》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成书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北齐书》成书前李百药先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和三年(公元629年)两次奉诏继续完成父撰《齐书》遗稿,并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

    李百药 · 著
  • 周书

    作品简介:《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之一,记载了周书四卷为天像地之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周书》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周书》,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本书记载了北朝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令狐德棻等 · 著
  • 隋书

    作品简介:《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隋书》志包括梁陈齐周隋五朝制度,分段叙述。《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关于《隋书》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乱,《旧唐书》记载“魏徽等撰”。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等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同撰成。还有题为长孙无忌撰述的。这是因为参加《隋书》撰述的人很多,几乎集中了当时大部分有名之士;开始以魏徵为其主编,后来魏徵死了,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未完成的部分。《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中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中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隋书》十志虽成于众手,但作者都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因此它的内容丰富、充实。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主编魏徵在给唐太宗上书时曾经说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惟其想到以史为鉴,所以对隋是如何灭亡的,对隋君臣上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谓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对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都有翔实的叙写。又因为魏徵等编书者有意写出人民对隋王朝的反抗情绪,因此在《隋书》中也较多地叙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这在《炀帝纪》两卷中记载最为具体。据统计,在纪传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以及在《食货志》、《五行志》里,记载了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

    魏征主编 · 著
  • 南史

    作品简介:《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繁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记载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李延寿 · 著
  • 北史

    作品简介:《北史》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本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李延寿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改写、补充和删节的过程,并非一般的抄录可比。不过,李大师原来是打算“编年以备南北”,而李延寿却以纪传体撰成《南史》《北史》,这是后者在“追终先志”过程中的一个变化,无碍于他们共同的目的和旨趣。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情况,对于怎样读《南史》《北史》的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在二十五史中,《史记》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而《南史》是通宋、齐、梁、陈四个皇朝的历史,《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的历史,它们分别把南朝和北朝(包括隋朝)看作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故可视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李延寿说,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拟司马迁《史记》”,当然不只是指采用纪传体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讲到《南史》《北史》时,把它们都归于“《史记》之流”。这说明前人就很重视《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点。《南史》《北史》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以至于糟粕。如在歌颂帝王将相方面,在诬蔑人民起义方面,在宣扬祥瑞灾异、神怪荒诞之说方面,散布了许多封建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点。不仅“二史”如此,“八书”也如此,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这是我们在阅读“八书”、“二史”时不能不注意的。……

    李延寿 · 著
  • 旧唐书

    作品简介:《旧唐书》属于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作品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这部唐书在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余姚人闻人诠在苏州征借到当地人士所藏《旧唐书》,请苏州府学训导沈桐在苏州府学里对书稿作校对并开版印刷(工作到一半时,闻人诠离开苏州,但此事在多方支持下继续进行),经历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运的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在北宋编撰的《新唐书》问世以后,《唐书》始有新旧之分。《新唐书》通行,该书受到冷遇。南宋初年刻印之后久无印本。明代中叶,有人在吴中张、王两家分别获得宋版《唐书》的列传和纪志。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

    刘昫、赵莹等 · 著
  • 新唐书

    作品简介:《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由于《新唐书》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统地位,一般人只读《新唐书》而不读《旧唐书》,所以《新唐书》宋以来的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

    欧阳修等 · 著
  • 旧五代史

    作品简介:《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因此,宋初《旧五代史》编成后,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视。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及后来胡三省撰《通鉴注》”,皆从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坛名家沈括、洪迈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又因为此书修于北宋太祖开宝六年,此时南方诸国尚存,许多编者对南方史事更为熟悉,因而更多地编进了有关十国的第一手资料。直到明清之际,史家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时,还有记载说他曾向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借过《旧五代史》,这足证在《旧五代史》里包含着许多南方十国的可贵的资料。《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

    薛居正等 · 著
  • 新五代史

    作品简介:《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文采更是引人入胜,可由于提倡“春秋笔法”,近人褒贬不一。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文学成就为世所公认。欧阳修杰出的文学才能在《新五代史》中有很好的体现。《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文笔可谓出类拔萃,全书显出平易通畅、简洁有力的风格和笔削润饰功力的深厚,可与《史记》相媲美,其中的《伶官传序》、《宦者传论》亦为后代所传诵,做到了文史的有机结合。……

    欧阳修 · 著
  • 宋史

    作品简介:《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脱脱、阿鲁图 · 著
  • 辽史

    作品简介:《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1124年~1218年)。元代《辽史》的编写是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开始的。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辽史》的缺陷虽多,但毕竟还是现存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许多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比较高的。由于耶律俨《辽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的官修史书。它提供了一些研究当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材料。后人对《辽史》的增补、校注,有清朝厉鹗著的《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搜集各类书籍三百余种,对《辽史》加以补充校订,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还有清朝杨复去著的《辽史拾遗补》五卷,对《辽史》进一步作了补充。在《辽史》出现后的约300年间,此书及辽朝史没有引起史家的多大重视。有明一代,仅有杨循吉撰《辽小史》1卷。到了清代,情况有所变化,陆续有关于《辽史》补正、考订之类撰述问世。……

    脱脱(托克托、脱脱帖木儿) · 著
  • 金史

    作品简介:《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1344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朝脱脱等主持编修的《金史》,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是由于原有的底本比较好,及金朝注重史书的编纂工作。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乐志》、《舆服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等。《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

    脱脱(托克托、脱脱帖木儿) · 著
  • 元史

    作品简介:《元史》,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元朝中国历史事件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1370年。宋濂(1310-1381)、王袆(1321-1373)遵照皇帝朱元璋的诏令,主持编修。《元史》全书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元史》中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元史》的志书,对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元史》的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

    宋濂 · 著
  • 明史

    作品简介:《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纂修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纂修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张廷玉 · 著
  • 史记

    作品简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