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战国策》作品真实性考证

《战国策》成书以后,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可说它的性质与定位是《战国策》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刘向本人是把它算作《六艺略》部分。四部归类法出现后,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甚至就名称而言,“策”指“书册”还是“策略”一直有争议。还有人认为《战国策》“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可能是“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

单纯就内容而论,书中很多内容明显是虚构的文学故事,比如入选中学教科书的“唐雎不辱使命”就是(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60] )。曾有人评价说“大抵观战国之事者,取其大旨而已,不必字字为据”。也有人考证,全部作品中,时地错讹或言辞虚妄的作品至少有97章。这个比例相当不低。比如《张仪说魏王》及《张仪说韩王》等文均有“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之言,秦称帝乃周赧王二十七年 [61] ,张仪早已卒于赧王六年,相距二十余年。

与同时期的其他史书或史学材料印证,可以认定至少一部分是真实的,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自不待言,还有比如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该书27章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皆为佚书),文句也大体一致,对修订和补充《战国策》有很高的价值,但该帛书是否可信也不能完全肯定,《战国纵横家书》估计为汉高祖刘邦后期或汉惠帝时的写本,且“为司马迁、刘向等所未见”。毕竟现今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所编《战国策》,而刘向所编《战国策》亦非战国纵横家文献之原貌,只能说按照秦汉学术的层累判断,帛书可能更接近于原貌,也更具可靠性。比如其中有十六篇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这些文献几乎将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全部否定。比如,苏秦张仪年代孰先孰后,《史记》记录显示这俩人是同龄人,然而帛***载,苏秦的年代大体应比张仪晚一代人。而从《战国策》中所记载的事件来看,张仪又是晚于苏秦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