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吴师道的《战国策校注》版本

吴师道的《战国策校注》版本:古代版本中,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可能是仅有的加了很丰富的注音的版本。他的作品成书于元代,处于近代汉语阶段,与现代汉语语音已经很接近。

通过对该书注音中反切上字和直音的考察,可以发现声母变化的一些规律。他的注音中已经有不少语句能够体现轻重唇区分现象。例如:“披其枝”(秦三·范睢曰臣居山东),披:普靡反(《广韵》:敷羁反,《集韵》:攀靡切)。“披、普和攀”同属于滂母,“敷”属于敷母;“靡”与“羁”属于平声支韵。滂母是重唇音,敷母是轻唇音,在《广韵》中两母可以互切,而在《集韵》中就都换成了滂母,这说明轻重唇已经有了区分。还有声调的一些变化规律,主要是“全浊上声变为去声”和“入派三声”。比如“欲与我诛者袒右”(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袒:荡旱反(《广韵》:徒旱切)。“袒”属于旱韵,“旱”属于上声韵,但是吴氏注曰:“循习作徒案反,属于去声翰韵。”与承袭古书注音的上声不同,当时已经变成了去声,这说明在吴师道所处时代“全浊上声”已经有了“变为去声”的趋势。还有“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提(同“掷”):侄帝反(《广韵》:直炙切)。“掷、直、侄”都属于澄母,“帝”属于去声霁韵,“掷”和“炙”属于入声昔韵。宋代之后,入声逐渐归入三声,全浊声母入声字变为去声,此时,“帝”和“炙”可能已经是同韵了,所以这里可以互切。